這一期的專題低音提琴,介紹低音提琴的演變歷史。幾百年來,時尚潮流一直影響著樂器形狀,琴絃調音的設計方式,往往在同一時期,因不同的國家,而使用不同形式的低音提琴,真是有點複雜。
1493年,Prospero 寫到“viols as big as myself”(像我一樣大的提琴) 可說是在文獻中最早出現低音提琴形式的記載。而1516年則是刊有低音提琴的圖片並提及其調音方式—同時存在二種方法,一種是四度音程、另一種是三度和四度音程組合。Planyavsky
(1970) 指出這個文獻比從其他特別樂器的名稱或是形狀來研究早期低音提琴的調音方式顯得重要許多。
Agricola 寫到 Contrabasso di viola 是當時最低音的樂器,根據在1563年Hams Vogel
師傅所製造的一把低音提琴,現存於紐倫堡的德國國立博物館。這把美麗和極盡裝飾的低音提琴擁有和其他提琴家族同樣的調音旋紐,琴絃的調音為
G’-C-F-A-d-g,這種高音的三度和四度音程組合的調音方式是Praetorius 為六弦提琴所制定(six-string
violone 這個名稱在十六世紀被混淆的使用在指出提琴家族中擔任低音的角色者)。Praetorius列出許多其他調音的方式,有高音和低音,五弦或六弦的提琴。其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是低音調弦D’-E’-A’-D-G和現今的調音方式E’-A’-D’-G只有一條弦的差別。
在十六世紀晚期、十七世紀初期,一些極佳的低音提琴有很多可能是轉變其原來的形式成為三條琴弦,稍後成為四條琴弦的樂器。現存於威尼斯聖馬克博物館(Museum
of St. Mark’s, Venice),由Gasparo da Salo 製造,Dragonetti所擁有的低音提琴是最著名以三條琴絃設計所打造的低音提琴。倫敦的禾勒曼(Horniman)博物館則存有一把美麗的六弦低音提琴,由da
Salo的徒弟Giovanni Paolo Maggini 所製作,具有較輕量的結構、提琴家族的形狀及扁平的琴背。
十七世紀早期,五條琴絃的低音提琴在德奧地區被大量的使用。在1787年出版的Violinschule, Leopold Mozart提到欣賞一場協奏曲、三重奏及獨奏的音樂會就是使用這種美麗的樂器。最早知道的演奏教學本是由Johann
Jann Prinner(Musicalischer Schlissl, 1677)所寫,使用的低音提琴為F’-A’-D-F#-B。1790年Albrechtsberger提及使用較厚的琴弦和調音旋紐綁在紙板每一個半音上的低音提琴(調音方式為F’-A’-D-F#-A),較被常常使用。1773年Michel
Corrette 出版一本 Methode 將低音提琴的技巧及調音方式大大的躍進,在當時十八世紀及十九世紀初期低音提琴已經有一些受歡迎的獨奏形式出現。
|